燕子矶长江隧道:
南京第5条免费过江通道
随着燕子矶长江隧道与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主线建成通车,南京“井”字形快速内环实现完整闭合。
燕子矶长江隧道(和燕路过江通道)于2017年开工至今实际建设时间为56个月,项目全长5.7公里,为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
▲燕子矶长江隧道内部
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和燕路过江通道项目现场负责人胡建南告诉记者:“燕子矶长江隧道建成通车后,可以方便江南江北的居民的出行,通车以后可以通过这条隧道直接与2020年年底通车的浦仪公路连通,与江北快速路也可以直接连通,包括二桥高速都可以直接连通。从燕子矶这个位置过江,五分钟左右就可以直接到八卦洲,再通过浦仪公路连接到江北快速路,正常的车速应该是10分钟左右就能开过去,意味着南京市民又多了一条免费的过江通道。”
2017年底和燕路过江通道开工建设,积极推动落实南京拥江发展战略,响应国家“交通强国”大方针,践行国家“制造强国”的大策略。
创新兼容,融会贯通,在和燕路隧道建设过程中,市公建中心大胆决策,首次选择国产大直径盾构机与进口盾构机同台竞技。和燕路过江隧道穿越区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盾构机需一次性穿越粉细砂层、上软下硬地层、全断面硬岩、长江深槽、断层、岩溶地层,为做好设备保障,在盾构制造阶段就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对重大风险源提前采取处置措施,确保保证了盾构掘进的安全,左右线盾构分别于2021年10月和2022年4月顺利接收。
▲燕子矶长江隧道穿越区地质条件异常复杂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耐久性,项目严格控制管片制作和拼装质量,经检测,成型隧道管片错台90%不超过4.5mm,大大优于设计规范要求,成型隧道无一渗漏。这是一个甚至令人无法想象的纪录。
▲右线隧道盾构施工采用国产大直径盾构机“振兴号”
经慎重研究比选,燕子矶长江隧道右线隧道盾构施工,选择了中交天和自主制造的国产盾构机“振兴号”。这台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刀盘直径达15.03米,可以满足地质条件包含石英含量极高的砂卵石、强度达120兆帕的岩层、黏土的复合地层长江隧道的施工要求,专门为工程量身定做。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桥隧一处处长戚兆臣在采访时说到,这是中国首台采用自主技术和多项国产核心部件设计制造的大直径盾构机第一次穿越长江。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通过不断对国产大直径盾构机进行优化完善,实现了国产盾构机在大直径隧道的成功应用。通过自主研发建管养一体化平台,实现了施工安全智慧化管控,并可指导后期养护。
2021年10月30日,燕子矶长江隧道左线盾构顺利贯通。
2022年4月7日,经过800多个日夜,近3000米的掘进,中国首台采用自主技术的“振兴号”盾构机破土而出,燕子矶长江隧道实现双线贯通。
▲左线盾构隧道贯通
▲右线盾构隧道贯通
12月26日,燕子矶长江隧道顺利通过项目交工验收,标志着燕子矶长江隧道建设正式收官。
和燕路过江隧道项目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20年被列为江苏省过江通道建设样板,多次被评为省级平安工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未发生一起质量及安全事故。建设者们,怀着强国的梦想,历经种种艰辛,闯过重重难关,用忠诚和智慧,谱写了一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燕子矶长江隧道全面建成通车后,北接浦仪公路夹江大桥,南接井字型内环。这条免费过通道的建成,还将大大分流长江二桥的过江车流,为南京人跨江出行提供更多便利,为南京的拥江发展和推进都市圈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二十年来,南京在过江通道的建设上不断提速,科技创新成为关键一环。大江奔流,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一座又一座跨越长江的“飞虹大道”。
如今的南京真正迈入了“扬子江时代”。未来,南京将有更多过江通道从“虚线”变“实线”,南京都市圈内通外联的“交通版图”持续扩大,为拥江发展增添澎湃动力。
▲南京过江通道规划图
在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和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的基础上,经市政府批准,1号线北延线、7号线北段于12月28日12时开通初期运营。南京地铁运营里程由11条线路429公里增加至12条线路449公里,车站总数由193座增加至208座。
1号线北延线 :
全长6.524公里设5座车站
1号线北延线起自1号线已运营迈皋桥站,出站后沿和燕路向北,由高架转为地下,穿越晓庄广场市政隧道后,在晓庄国际广场西侧设晓庄站(与7号线换乘);出晓庄站后,线路拐至和燕路路中继续向北前行,在神农路路口设吉祥庵站;出站后线路逐渐由路中拐至路东侧,在太新路路口设燕子矶站;在十里长沟中支东侧设笆斗山站;出站后,线路拐至太新路,在太新路与规划庐山路交叉口北侧设置终点站八卦洲大桥南站。
线路全长6.524km,其中高架段0.323km,过渡段0.369km,地下段5.832km,共设车站5座,全部为地下站,平均站间距为1.34km,其中换乘站1座。车辆选型均采用A型6辆编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
7号线北段:
全长13.84公里设10座车站
7号线北段起于鼓楼区幕府西路站,出站后线路沿幕府西路、幕府东路、栖霞大道往东敷设,于幕府西路与中央北路交叉口东侧设五塘广场站(与既有3号线换乘);于北吉路与幕府东路交叉口北侧设幕府山站,于和燕路与栖霞大道交叉口东侧设晓庄站(与既有1号线换乘),于经五路与栖霞大道交叉口处设万寿站;出站后线路沿寅春路转向南敷设,于寅春路与瑞平街交叉口处设丁家庄站;随后转向东于尖山路与燕新路交叉口处设丁家庄南站;出站后线路沿尧佳路继续往东敷设,于尧佳路与邻安路及公安路交叉口处设尧化新村站,于尧佳路与金尧路交叉口西侧设尧化门站,出站后线路继续往东止于北段终点站仙新路站。
线路全长13.84km,共设车站10座,全部为地下站,其中换乘站4座,平均站间距1.5km,最大站间距为2.0458km(五塘广场站至幕府山站区间),最小站间距为0.816km(幕府西路站至五塘广场站区间)。车辆选型采用市域B型车,6辆编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
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工程
红山路—和燕路是南京“井”字内环快速路系统中的北支。工程南起新庄立交,沿路下穿老京沪铁路、沪宁城际、红山南路、丹霞路、华电路、迈皋桥广场等,新增和燕路北向西匝道隧道,新建晓庄广场互通,向北穿神龙路后与和燕路过江通道衔接,全长约6.12km,主线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60km/h,辅道双向4车道、设计速度40km/h。
工程于2017年8月开工,红山路段于2020年6月建成通车;和燕路段主线将于2022年12月28日通车;和燕路辅道及人行道计划于2023年3月通车。通车后主城将形成完整“井”字形快速路网结构,不仅能快速承接过江车辆,缓解城北交通拥堵,还将有效串联起南京主城与和燕路过江通道,加强主城与江北新城的沟通联系,对提升城市路网服务水平,促进沿线土地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城市景观环境等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