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京市加快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孵化步伐,多措并举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来聚焦南京市如何培育“新农人”,做好“三农”工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南京大学组织开展的“头雁种苗”培训计划,通过安排机关干部和农技专家“一对一 ”跟踪指导和服务、专家团队跟踪指导等形式,进行1对N小组式跟踪指导和培养能带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头雁种苗”,使之成为产业振兴的示范、人才振兴的骨干、文化振兴的先锋、组织振兴的后备、生态振兴的引领,为村(社区)“两委”等组织培育和输送后备力量。
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邵立昌说:“作为一名新农人,我们今年花了140万元左右,更新迭代了一些新的装备,同时,我们也引进了一些新的品种,我们通过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来实现增产增收,我将认真地学习二十大精神,带领更多的乡亲们端上种植的‘金饭碗’。”
“头雁种苗”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为联农带农、兴农富农营造了良好氛围。在南京各类人才政策引导下,大批“新农人”入乡返乡,给传统行业带来新气象。在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市劳模周诚就是这么一位“新农人”。他成立农业合作社,与农业大学合作培育新品种蔬果,利用网络开拓电商销售新渠道,还带动着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我们现在合作社的年销售额可能要达到2000多万,”周诚说,“我们现在合作社是有44户的核心成员,大概辐射的社员是146户都有增收,大概年增收可能少的有3000多元多的有1万多元。”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迫切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产业人才队伍。目前,南京累计已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6424人次,不断加快助力形成稳定的职业农民群体,持续推动乡村振兴。